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秦兵马俑 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考古·上海论坛”日前在上海举行。76岁高龄的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勋爵盛赞本次论坛“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也坦率指出,尽管中国拥有五六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但中国重大的考古学发现很少以除中文之外的另一种语言对全球发布,因而难以引发足够的关注:“语言障碍和缺乏沟通,而不...
8月24日晚上7点,上海博物馆可容纳400人的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一场名为“墨西哥世界文化遗产阿尔班山遗址的管理”的讲座把人们的思绪引向遥远的历史文明。如此专业的内容,竟这么受中国听众欢迎,这让主讲人—墨西哥历史学研究所教授妮莉·罗伯特又惊又喜。 事实上,过去的这个周末,在沪召开的“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一连在上博举办...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良渚文化的发现者施昕更先生在浙江余杭遗址群的一块陶片上发现了刻画蛇纹。到了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出土的一件陶鼎盖上发现了蛇纹,在上海金山亭林遗址采集到一块陶片,上面饰有蛇纹。到了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的一件陶鼎的腹部和鼎盖上、两件贯耳壶上,以及一件陶豆上均发现了蛇纹;在浙江奉化名山后遗址出土的两件陶豆残件上也发现了蛇纹。到了九十年代,考古工...
安徽齐云山风景区千年摩崖石刻抢救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计划在未来三年中利用高科技手段对约8000平方米的石刻进行总体修复。整个修复工程将分三期实施,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作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齐云山基本保存完好的摩崖石刻有538处。 内蒙古出土一尊红山文化时期整身陶塑人像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近日出土一尊距今53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整身陶塑人像。专家表示,这件整身、盘坐、口呼状的红山文化...
24日,中国考古学会第13次年会在武昌开幕,来自全国文物考古界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三峡考古发现与研究”的主题。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出席。 尹汉宁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说,湖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文物资源十分丰富。经过50多年不懈努力,湖北文物考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在又迎来了新的春天。湖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根据考古学家的初步统计,中国考古人员自上世纪50年代进行田野调查中发现汉代裸体陶俑以来,截至目前已发现了3000余件裸体俑,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女性俑和个别的宦官俑。 著名秦汉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说,半个世纪前考古专家在汉长安城西北部进行考古调查时首次发现了裸体陶俑,其后人们便根据陶俑不着寸缕的形象称其为“裸俑”或“裸体陶俑”。初步...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考古人员在考古现场。(社科院考古所供图) 8月,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古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隆重庆祝自己的60岁生日。 六十年一甲子,四代人800多位考古工作者,数千项田野考古,将200万年来人类留下的一页页无字天书破解,架构了一本可感知的非文献之外的历史,其丰硕的成果引起世界的关注,使中国考古成为世界考古的重要部分。 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中国考古面向世界的片断。...
在世界釉下多彩瓷发源地长沙铜官窑遗址上建设一座公园,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将这些瑰宝的内涵价值展示给世人。中国文物考古界试图用“遗址加公园”的模式,平衡文物保护和利用这杆“天秤”。 16日,中国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长沙铜官窑研究中心铲下了第一铲土。为配合遗址公园的建设,长沙铜官窑也启动了1956年被发现以来的第五次正式发...
马王堆千年古尸辛追解剖现场,左二为彭隆祥。图 彭隆祥提供(来源:潇湘晨报) 失误之一:考古发掘挖过了头 石兴邦曾在20世纪50年代主持发掘中国第一个史前聚落遗址,他在《史前时期的文化遗址——记半坡遗址的发掘》的回忆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解剖大房子费的力气最大,这个房子的墙修得又宽又坚实,墙壁厚达二十多厘米,里面夹的树枝、草和泥土,团成一块,坚如砖石。一块块打下来,再打成碎块,在里面搜求包含物...
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支持下,2007年的中国考古不断推动着普通民众对考古发现的热情,形成了一系列小高潮。然而热闹的背后,细心人不难发现全国考古工作的重心在转移——向抢救性发掘、考古资料整理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并进”转移。 相较以往“大年”的丰收,2007年的中国考古是“小年”光景,但仍然亮点频频。如下就是一些按历史远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